English

开发空间资源

1998-02-17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徐福祥 我有话说

今年2月20日,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日。我们在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时候,重温江泽民主席1993年1月30日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题词“发展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深感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意义重大。这一题词将指导中国空间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空间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当今,空间技术已是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国力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空间资源开发是属于一个国家的总体战略,空间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国家领导人根据满足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空间技术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70年代,邓小平指出:要把力量集中到实用的应用卫星上来;90年代,江泽民题词:发展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中国航天”像接力棒从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手中传递,这种传递虽然只跨越了40年,但却演绎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全部历史,展示了未来空间资源开发的美好前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30年来,经过早期探索艰苦创业、工程研制配套发展、广泛应用改革发展三个时期。自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之后,就把研制发展应用卫星作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针。到1997年底,我国已发射了自行研制的40颗卫星,其中返回式对地观测卫星17颗、气象卫星3颗、通信广播卫星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2颗。空间技术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应用逐步扩大,取得了初步的社会经济效益。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世界空间资源开发、推广应用,在短短几十年内硕果累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但是,世界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发展也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危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的发展,单靠传统的办法不行,需要更富有活力的良策,这一良策就是发展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

大量事实证明,空间技术及其在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卫星通信、卫星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对促进解决资源、环境、灾害、人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卫星遥感技术可应用于监测森林砍伐、森林再造、土地使用变化情况;可用于研究水涝和盐化、沙漠化、海岸线动态、干旱和农产品估算等;可用于评估和开发水资源、自然资源勘探、污染监测和更新地图。通信卫星除它传统作用外,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对于持续发展的规划至关重要,把电视教育课程送往边远地区,其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卫生、计划生育、专业知识及技能、农业耕作技术等等。此外,卫星还为受灾地区提供预报及开展救灾业务。气象卫星在探测和跟踪台风和旋风、气象预报研究和监测地表以及海洋生物量方面的作用已确定无疑。空间技术还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为洪涝灾害预警、赈灾中搜索与救援系统进行准确定位。

随着空间技术发展,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将不断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加速发展空间技术,多方面、高效率地利用空间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空间信息资源,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通信方面,除可利用静止通信卫星网外,还可利用低轨道卫星群移动通信系统、大容量激光卫星通信,形成一条无形的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使信息畅通无阻,将使工商企业和整个社会处于一场革命之中。开发空间资源天基交通系统,将使航天、航空、航海、铁路、公路相结合,发展成现代化的高速立体交通管制网络。

实践证明,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在农业现代化中均获得广泛应用。随着空间资源开发,空间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将对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了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人们已在不断探索开发空间资源,向太阳要能,向月球要能,不断给空间技术提出新的课题,同时也给空间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为了推进空间资源开发,加速空间技术产业进程,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规划为指导,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协调发展,选准目标,择优跟踪,在部分重要领域有所突破,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加速空间技术研究院各方面改革。主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坚持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实行天地一体化,产业技术集团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利用空间资源,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